「小孩在韓國長大,太競爭、太有壓力......所以我想帶她出國,讓她可以自由些。」我問允熙為什麼想去杜拜生活,她這樣回答。

   允熙是我的韓國主婦朋友。她的老公首爾大學醫學系畢業後,就在學校醫院工作,等於是經歷台大醫學系、台大醫院醫師這樣的過程。更別提他之後還拿了全額獎學金,念首爾大的研究所。在韓國,他算是人生勝利組的代表。

   女兒出生後,允熙把出版社的工作給辭了,專心做全職的家庭主婦。她和先生住在有名的學區附近,女兒2歲多就被送到安親班,上下學有交通車接送,白天的時間都是允熙自己的。在韓國,她算是生活順遂的例子。

   不過夫婦倆還是想離開韓國。當先生工作的醫院跟杜拜有合作計畫時,即使不是她一心想去的巴黎,她依然努力勸說先生加入這個案子。

  「中東跟韓國很不同的,你適應得來?」我疑惑地問。

  「就先出去試試吧,總是一個機會。」她語氣意外的堅定。

 

從幼稚園開始的競爭

   韓國社會跟台灣很像,看重學歷。韓國以前也有科舉考試,「讀書」被視為晉升社會地位的最大手段。更重要的是,它曾經代表著未來生活的保障。因為韓國企業起薪落差極大,進入大企業的新鮮人月薪就有200萬韓幣左右(約台幣6萬)的水準。但如果進入中小企業,起薪硬生生就是低個兩、三成,甚至有類似台灣22K的「88萬韓元世代」一詞產生。

  《88萬韓元世代》是韓國經濟學者禹晳熏與記者朴權一在2007年出版的暢銷書,描述低就業率、大量約聘制、平均月薪只有88萬韓元(約等於台幣兩萬六)的二十世代年輕人,如何窮忙過生活,以及在困境中掙扎求生存。

CAJFJROVIAA8XaM  
07年出版的 88萬韓元世代》(照片來源︰這裡

   但時間來到2016年,此書出版的9年後,問題依然存在。在韓國,只有頂尖5%的人領著高月薪,「贏家通吃、勝者全拿」的狀況,並沒有改善多少。擠進知名企業,依然是最多人的渴望。為了考上名牌大學、實現這個目標,他們一路往回推,甚至從幼稚園就開始補習、念書。

   也就是說,許多韓國人從三、四歲,就開始了競爭的人生。

   以首爾為例,在2014年有統計指出,八成以上的國小生都有課後補習或請家教,平均每位小學生一個月要花掉35萬韓元(約台幣一萬元)的補習費。在補習班林立的地區,每到下課時間就會有警察和警車出動,因為接孩子下課的父母實在太多,經常妨礙交通,車輛並排、爭道的情況一度嚴重到鬧上新聞,警局只好每晚派人來維持行車秩序。

       江南的大峙洞(대치동)是最有名的補教界聖地3.5平方公里之內,就有950間補習班(3.5平方公里是多大呢?給大家參考,台北市大安區是11.3平方公里)。在這裡,櫛比鱗次的招牌,大半寫著「학원」(漢字為「學院」,也就是台灣的補習班)。晚上十點過後,背著厚重書包的學生陸續出現在街道上,或是等公車,或是搭上補習班交通車,或是站在街邊小攤車旁吃宵夜。

 P1130596.JPG  
補習班門前停著一輛輛準備接送學生的交通車。

   站在公車站牌旁的賢珠正就讀高二,白晳的臉龐和漸層的紅色唇彩,是現在韓國女孩最流行的化粧方式。她並不住在江南,下課後還得花40分鐘的路程才能到家,但為了某位在大峙洞開班授課的英文名師,她已習慣這樣的通勤生活。她的英文和一般韓國人僵硬的發音不同,不僅能把P和F講得清脆巧緻(韓文中沒有F音,大多韓國人難以發此音),還帶著淡淡的美國腔,聽得出來,下了不少苦功。

    我問她為何想補習英文呢?她歪著頭說︰「爸媽說英文很重要,而且同學都在補啊……」再追問她,「喜歡英文嗎?」

    她遲疑地說,沒想那麼多。至於未來,她希望能考上「SKY」。

    Psy那首紅遍全球的《江南style》讓全世界都知道了全韓國最昂貴的江南地區。在這區,即使一般公寓,一坪都可賣到台幣上百萬,這一部份要歸功於「逐高升學率而居」的韓國父母。因為在這區,學生進入SKY名校的比例,遠遠高於其他地區

   「SKY」指的是位在首爾的三所知名學校,首爾大學(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、高麗大學(Korea University)、延世大學(Yonsei University),取其第一個英文字母而成,它們是韓國最有名的3所大學,向來被視為是培養菁英的搖籃,考上等於是拿到進入名門企業的入場卷。但跟台灣一樣,韓國也面臨了經濟不景氣、大學生滿街跑、約聘名額多過正職……等狀況,韓國的名校光環不再代表穩定順遂的求職路。

 P1130603.JPG  
 為了補習班下課時的人潮,準備疏導交通的警察們。

名門大學的代價

 韓國學生多半在畢業前就找好工作,企業主也習慣「預訂」即將畢業的大四生為新入社員;擁有學生身份,反而比較好找工作。所以為了求職而延畢的學生,一年比一年多。

  我有位就讀延世大學的朋友,為了找工作,繼續繳學費來擁有學生身份。已經延畢半年的他,身邊的朋友們進的都是最有名的企業,起薪有三、四百萬韓幣(台幣9~12萬),所以他堅持非大企業不進。

 「如果真的找不到呢?要考慮中小企業嗎?」我問。

 「真的真的找不到的話再說吧!」他帶著「怎麼可能找不到」的表情回答我。

 當名門大學不再是安穩生活的保證,總是想「贏」的韓國人,選擇的路,不是去喚醒大家對其他職業的重視,而是更激烈的比「人的規格」。每個小孩都成了一張規格單,上面有著關於成績、學歷、外貌、能力的各式細項。爸媽們推著小孩往前,希望單子上打勾的項目可以愈來愈多。不僅成績要好、英文要溜、才藝也要多,鋼琴、芭蕾、跆拳道、畫畫、心算、書法……各種才藝無所不補。

 

 想逃離高度競爭壓力社會的允熙,終於如願以償,在去年3月全家搬往杜拜。前幾天她在facebook貼了張女兒的照片,寫著「今天我問女兒,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?女兒說,想成為可以吃冰淇淋又會跳舞的人。去吧!我覺得這樣的人很棒。」

 我也覺得這樣想的允熙,真的很棒。

*為保護個人隱私,文中人名皆為化名。

---原文刊載於《皇冠雜誌》2015年7月號。原標題為《江南style教育》
  

arrow
arrow

    F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