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__96927756.jpg  

有些書,隔個幾年看就有另一番味道。書一樣,都在那兒,是年紀長了,經歷多了,感受也不同了。

來韓國比較常做菜後(因已吃膩韓食),現在回頭來看飲食文學,更有體會。這幾天拿起莊祖宜的《廚房裡的人類學家︰「其實,大家都想做菜」》,就覺得比幾年前看,更能和作者心心相映。

作者莊祖宜出身書香世家,做人類學研究,後轉而當廚師。台灣的外省家庭出生長大、美國研究所求學,後隨著外籍老公香港、上海、印尼一路遷徙,吃遍各地美食,也料理各國食材。用人類學的論述分析做菜,用食客的角度觀察人間,又以廚師的立場書寫社會。

但別以為內容艱澀,她文筆輕鬆自在,親切又擅自我調侃。例如,她如何學會帥氣的甩鍋,而甩鍋這件事在料理上的用意又是什麼。例如,人為何討厭香菜,又該如何克服對香菜的厭惡?例如,她為了見分子料理的名廚一面,苦學西班牙文,像個小粉絲般的求合照。

 

我從來在旅行時,最重視的就是吃。也什麼都想試,來者不拒,路邊攤、高級餐廳、朋友家宴,甚至是陌生人的招待。

記得在突尼西亞,我和朋友們在撒哈拉沙漠的路途上,近傍晚時停在某個小鎮的雜貨店門口休息,兩台汽車10個人,來自突尼西亞、荷蘭、西班牙、法國、波蘭、中國、羅馬尼亞,多國籍的組合在哪都顯眼。突然隔壁民宅的門打開,屋主向我們招手,邀我們一起用餐。

IMG_0263.JPG  

屋主是個表情嚴肅、一身白袍的長者,他和家人把餐桌讓出來,讓這群遊客霸佔。女眷們忙著幫我們添麵包、加飲料,小孩則躲在大人身後偷看。

菜色簡單,沙拉、豆泥,及一人一碗類似羅宋湯的褐色肉湯,裡面有燉的極爛的綠色長辣椒、牛肉、及各式的豆子。肉湯用各種蔬菜和香料長時間燉煮,加上被煮散的豆子沙沙的口感,濃厚的味道和質地界於湯與醬之間。拿起切段的法式棒子麵包,撕塊沾著肉汁入口,美味極了。

IMG_0266.JPG   

長者知道我們在酷暑八月要前往撒哈拉沙漠,頗為擔心。直到我們上車,都還諄諄囑咐著一切小心,目送我們離開。

「認識一個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它的吃食,一舉得以體驗此地的口味、人情、物價和地理方位。」莊祖宜這番話,真是寫進我心裡。

此書還有很多我頗有同感之處,一一寫就過長了。但這本書從飲食出發,講了各個層面的故事,非常好看。名作家蔡珠兒對她的讚譽極精準「有料、有趣、有味、有人,而且有觀點。」如果你像我一樣愛美食,極推薦一讀莊祖宜這本書。

以下也抄錄一些我筆記的文段,跟大家分享。

從香菜談挑食

「我一直相信口味的包容性是可以培養的,而培養口味和杜絕挑食最好的方法,就是透過語言、文字、視覺效果或人為環境來營造一股對特定食物美好的聯想與期待。」

 

台灣菜的競爭力

「台灣人因為長年受到族群遷徙融合的影響,口味明顯的雜而廣泛。……文化純粹論者或許惋嘆世風日下,菜餚愈發欠缺道地。但我總覺得,如果為了一個『道地』,硬把口味凝結在某個時光,未免有點劃地自限,因為食物和人一樣,是會隨著時代與情勢演變的」

Fion: 這一段我覺得不只「菜」,在台灣文化的其他層面也可套用。 

廚房裡的科學革命

「傳統古方是前人經驗與智慧的累積,提供我們寶貴的參考原則,遵循時更有一種美好的歷史延續感。然而傳承歸傳承,如果盲目照著做則是墨守成規、故步自封。」

 

我的廚具戀物癖

「買了名牌廚具時有種登堂入室的歡喜,尋得好用的雜牌則為自己的識貨感到驕傲,總之是名正言順,比買衣服要理直氣壯得多。」

 

網路書店聯結
博客來︰這裡
讀冊︰這裡

莊祖宜的FB(可追蹤)︰這裡

 

後話︰

她的第一本書,由大塊出版的《廚房裡的人類學家》,記錄她從學界轉進料理界的過程,從廚藝學校到當上廚師。也很好看。

(她最新的作品是一本食譜,不過我還沒買XD)

arrow
arrow

    Fi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